你家孩子感统失调了吗?你在给孩子做感统训练吗? 提到“感觉统和失调”,总会引起很多争议。有些家长认为感统训练没有效果,还有些家长认为,感统训练对孩子帮助很大。 究竟该如何看待感统失调以及感统训练呢? 感觉统合(sensory integration )是美国作业疗法师爱尔丝博士(Anna Jean Ayres)于1972年提出的学说,指将人体器官各部分感觉信息输入组合起来,经大脑统合作用,完成对身体外的知觉做出反应。 感觉统合失调(sensory integration dysfunction, SID)则是指外部感觉刺激信号无法在大脑作有效整合,使身体不能和谐运作,进而发展为各种障碍,影响身心健康。报道称,在现代化都市家庭中,感统失调的孩子高达85%以上,其中约有30%的为重度感统失调(百度)。够危言耸听的。 感统失调有哪些表现呢? 概括起来有: ①前庭功能失调:即平衡感差,手眼不协调,*磕磕绊绊; ②本体感失调:动作笨拙,姿势别扭,运动敏捷性差; ③视听功能失调:视听感觉不良,感觉敏感或是迟钝,特殊的视听偏好,讨厌某些视听刺激等。 不难看出,具有这些特征的儿童可涵盖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、孤独症、ADHD、抽动症、学习障碍、轻度脑瘫、食物过敏以及各类发育迟缓等。 爱尔丝认为,儿童的感统失调是由于运动发育落后或是运动**神经损害引起,所以,强化运动平衡训练,是矫治的基本原则与起点;并由此推出了各种感统能力测试方法及感统训练法(SIT),*推广至全世界许多国家,至今其市场经久不衰。 目前国内民营机构或是公立医院都设有规模大小不等的感统训练室,但凡被诊断为“感统失调”的儿童都会接受感统训练。 内容无非是通过各种滑梯、滑车、跳袋、吊环、转盘、平衡木、轮胎、球池、圆筒吊篮、平衡踩踏车等器械训练孩子的感官、平衡、协调动作、结构式运动等。作为康复训练方法之一,收费标准不一,但效果评价颇受质疑。 判断孩子是否感统失调,方法非常简单。人的感觉统合系统分为视觉、听觉,触觉、味觉、嗅觉、前庭觉与本体觉七大感官。 1、视觉统合失调的儿童 在阅读时候常出现跳行,多字少字,颠倒顺序,写字出格,偏旁部首颠倒,有的甚至不愿意认字,计算时候常把结果写颠倒,题目阅读书写错误…… 在生活中经常丢三落四,时间长了,必然会造成学习成绩下降,跟不上学习进度,从而产生自卑,厌学情绪,导致旷课逃学。 2、听觉统合失调的儿童 多数表现为把老师,家长的话充耳不闻,同时这样的儿童由于注意力不够,进而记忆力也减弱。 不喜欢和别人说话,认为听别人说话是与自己无关的。 3、触觉统合失调的儿童 往往对别人的触摸非常敏感,总是担惊受怕的样子,不合群,孤僻,表现出不安,缺乏自信,自言自语,无法和人沟通,抵触和外人沟通,甚至怕理发,洗澡等等日常生活的活动。 挑食厌食,拒绝改变环境,害怕陌生环境;咬手指,爱哭,爱玩弄生殖器;脾气暴躁,不喜欢他人触摸,反应能力快。 4、平衡统合失调的孩子 做事协调能力差,注意力不集中,易将鞋穿反,晕车,没方向感。 在游戏中也无法控制方向,距离观测不准,孩子无法正确掌握方向,做事情协调能力差,对事物兴趣总是逐渐减少。 5、本体统合失调的孩子 肢体不协调,多数不会跳绳,跑步跳跃动作不协调,*受挫,笨手笨脚,口吃。 有些孩子甚至表现为语言发展迟缓,表达能力较差。方向感差,*迷路*走失,闭上眼睛*摔倒,站没站相,坐没坐相,*驼背,近视,过分怕黑。 精细动作不会做或做不好,比如系鞋带扣扣子,用筷子,手工能力差。 由于孩子总是顾忌身体如何行动,手脚不灵活,因此心情经常处于紧张,焦虑状态,长期就会表现出自卑。 6、前庭统合失调 好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不专心听讲,小动作不断,比一般孩子更能给家长老师添麻烦,逻辑能力陷于混乱中。 这种偏重于平衡能力感统失调、前庭统合失调的孩子,给人的**印象可能是活泼,可爱,好动。 这样的孩子智力测验和各种学习成绩都不错,但是他们却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能力问题。